黑龍江省發布開學季校園常見傳染病防控提示

長假后,孩子身體處于調整期,抵抗力下降,正常學習和生活秩序改變,學校人員密集,交叉感染機會增加,極易發生傳染病疫情。開學季有哪些易高發的傳染病?如何預防?這份傳染病防控指南請查收。
新學期可能出現哪些常見傳染病?
秋季常見的傳染病,按照傳播途徑和癥狀表現,可分為3大類:
1.呼吸道傳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2.消化道傳染病,比如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3.出疹性傳染病,比如手足口病和水痘等。
呼吸道傳染病
目前正處于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容易發生季節性流感、新冠、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可出現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疊加傳播。
流感仍是主要的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多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癥狀包括突發高熱(可達39~40℃),可伴畏寒、寒戰、頭痛、全身酸痛等。流感主要經空氣、飛沫進行傳播,傳染性很強。
開學后,學生聚集性活動增多,應做好重點預防。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養成勤洗手的習慣,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動水洗手。定期開窗通風,做好通風與環境消毒等工作。避免與患者直接接觸:盡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在環境密閉、通風不良等場所與他人近距離接觸時,應正確佩戴口罩。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應每日開展晨檢,自覺監測自身健康狀況,有病及時就醫,不帶病上課。
消化道傳染病
引起感染性腹瀉最常見的病毒是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星狀病毒。其染病途徑大致相同,主要“病從口入”即糞-口傳播,少數由個體接觸傳播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諾如病毒等)。
諾如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能力,全人群普遍易感。傳播途徑多樣,食用或飲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接觸感染病例或被其污染的環境都可能中招,吸入嘔吐物產生的氣溶膠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發病以輕癥為主,常見的癥狀是嘔吐和腹瀉,其次為惡心、腹痛、頭痛、發熱等。兒童以嘔吐為主,成人則腹瀉居多。
輪狀病毒感染癥狀包括腹瀉、嘔吐、發熱,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常為先吐后瀉,腹瀉每日可多達十余次,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樣。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途徑,也可通過飛沫傳播。
預防消化道傳染病要做好飯前便后洗手;食物要徹底洗干凈,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不喝生水;遠離嘔吐物。定期開窗通風,做好通風與環境消毒等工作。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家長也要注意自身的衛生。
出疹性傳染病
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有水痘、手足口病等。這些疾病病原體不同,傳播途徑多樣,但病程中都會出現皮膚皮疹。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和直接接觸進行傳播。學齡前兒童多見,病后免疫力持久。帶狀皰疹多見于成人,癥狀為低熱、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及結痂。感染后需隔離與治療,隔離至全身皮疹結痂為止,時間一般不少于發病后兩周;患兒居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治療以對癥為主,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撓。家長注意觀察孩子的病情,如果出疹后持續高熱不退,頭痛煩躁,甚至出現驚厥,應及時送醫治療。
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可通過共同進食,接觸患者水杯、玩具和毛巾等物品進行傳播。癥狀為發熱(38℃左右),手、足、臀出現皰疹,口腔出現潰瘍。少數病例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肺水腫等。患兒感染后應居家隔離,隔離至全部癥狀消失后7日,期間注意休息;做好口腔護理和皮膚清潔;家長應關注孩子病情進展,必要時及時就醫。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經濟的措施;接種腸道病毒EV71型滅活疫苗有利于預防手足口病重癥的發生;水痘疫苗也是預防水痘的有效辦法。
近期,我國南方個別城市發生基孔肯雅熱輸入疫情并引發本地傳播。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沒有人傳人跡象。黑龍江省被劃分為基孔肯雅熱流行風險的Ⅳ類地區。登革熱、基孔肯亞熱高發區返回人員做好自我健康監測。
秋季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至關重要。同學們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積極采取防控措施,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校園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