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志愿紅”擦亮城市名片 “三全”服務模式贏贊許

人民網哈爾濱8月21日電 近期伊春旅游爆火,“全民寵客、全面寵客、全員護游”的“三全”服務模式贏得廣大游客贊許。而這種“三全”模式離不開當地5200名志愿者的參與。
根據伊春市委社會工作部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共組織200余支志愿隊伍累計服務游客50余萬人次,服務時長149512小時。
建強隊伍夯基礎,激活志愿服務“源動力”
多元化隊伍組建全領域。結合旅游資源特色,定向吸納不同領域志愿者,形成“專業+志愿”的多元隊伍,目前全市累計組建醫療、生態、應急、公安等專業志愿服務隊伍77支、志愿者1560人。組織各級醫療志愿者團隊深入景區隨時待命,全市公安系統警力前置、服務前移、響應前傾,各大景區組建由林業專家和本地“活地圖”組成的“森林向導”志愿服務隊,成為游客探索森林的“活指南”。
專業化培訓提升服務能力。游客的問題解決不了就算不上“寵客”。這是伊春市委社會工作部在旅游志愿服務中秉持的理念。為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年初以來,累計開展助游專項志愿服務培訓37場次,培訓志愿者1600余人次。南岔縣組織志愿者開展應急救助培訓,重點講解扭傷、中暑等常見旅游突發狀況的處理方法;友好區組織60余名黨員干部參加全民“寵客”“護游”志愿服務專題培訓班。
長效化激勵點燃服務熱情。為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志愿者、尊崇志愿精神、全民參與志愿的濃厚氛圍,市委社會工作部出臺《伊春市志愿服務激勵嘉許實施細則(試行)》,鼓勵更多群眾參與志愿服務,廣泛宣傳報道助游護游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溫暖瞬間,擴大了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力。
聚焦供需優服務,構建全域覆蓋“服務網”
景區里“一站式”服務解難題。全市各景區景點“黨員服務驛站”“愛心志愿服務站”“游客小驛站”114個,將志愿服務嵌入游客游覽全流程。伊美區在興安國家森林公園設立志愿服務站,為游客提供生活用品、旅游引導等便捷服務,并依托公園“志愿服務廣場”打造“房車之家”,為游客提供給水充電、衛生清理、旅游引導、文化宣傳、安全保衛等服務,讓自駕來伊的八方游客感到賓至如歸的溫暖。
活動中“全方位”保障提質效。深入開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務系列活動,以紅松文化季為核心,整合全域夏季資源。累計開展“烏翠之夏”“電音嘉年華”“美食帳篷節”等各類文藝活動209場,參與服務志愿者3700余人次。金林區首屆“嗨”夏避暑歡樂季,組織全區43家單位(部門)黨員干部分成12組,每周為花車巡游提供5次志愿服務。
產業鏈“延伸式”服務促融合。志愿服務不僅停留在“服務游客”層面,更成為連接“旅游消費”與“鄉村振興”的紐帶。鐵力市春風志愿服務隊在星月童話小鎮開設“北星村特產專柜”,志愿者化身“推銷員”,向游客介紹純天然蜂蜜、藍莓干、手工木制品等本地特產,開業當天銷售額就突破1萬元。
融合特色創品牌,打造文旅體驗“新亮點”
生態+康養,解鎖“避暑新方式”。依托夏季涼爽的氣候優勢,伊春市將生態避暑與康養醫養相結合,打造差異化康養旅游體驗。金林區在九峰山等景區設置“中藥養生飲品”免費攤位,組織20余名中醫專家及醫護志愿者現場坐診,為游客提供把脈、艾灸、推拿等服務,游客在登山觀景后喝上一杯防暑降溫的中藥茶,感受“生態養眼、康養養身”的雙重體驗。
文化+旅游,激活“鄉愁新記憶”。伊春市深挖本土文化資源,通過志愿服務讓文化“活起來”。伊春市充分發掘東北抗日聯軍精神、合江剿匪故事、林業三師品牌等紅色資源,培育暑期“紅領巾志愿服務講解員”,帶領他們深入景區開展志愿服務講解,讓游客在靜享山水之美的同時感悟歷史厚重。
線上+線下,擴大“品牌影響力”。面向旅游達人、自媒體達人、市民和游客先后開展“遇見伊春”“聯通杯·AI伊春”短視頻大賽,組織參賽者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示伊春的四季風光、民俗文化和城市活力,累計征集短視頻作品1200余個,瀏覽量達2800萬次,吸引眾多伊春籍網絡旅行博主為家鄉助力。廣大青年志愿者紛紛到參加“團團薦家鄉”“團團帶你游伊春”等主題活動中,依托抖音、快手、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伊春文旅資訊、攻略,讓伊春文旅形象廣泛傳播。這種“志愿者參與宣傳”的模式,有效提升了伊春生態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志愿服務不是“短期行為”,而是推動伊春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賦能”。伊春市將持續以志愿服務為紐帶,將“人的溫度”注入“景的顏值”,讓生態旅游既有“綠水青山”的底色,又有“志愿紅”的暖色。(陳靜、趙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