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著力構建現代化農業新體系

市六次黨代會以來,黑河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農業、數字農業,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結構更加優化、特色更加鮮明、布局更加合理、科技支撐更加有力、農民增收更加持續的現代化農業新體系,加快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邁進。
糧食綜合產能穩步提升
去年,黑河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873.2萬畝,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2843.13萬畝。黑河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播、精細化田管、高效率抗災奪豐收,糧食生產再創佳績。據國調隊初步反饋數據,市域糧食產量達到120.27億斤,實現糧食生產“十八連豐”。
壓實落靠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黑河對標省下達糧食生產任務指標,先后制發《關于做好備春耕生產工作的通知》《黑河市2021年優質高效農作物品種種植區劃布局》等文件,引導農戶科學選種,提早確定種植意向,適度增加玉米種植面積,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全面提升。
推進中藥材發展。發揮愛輝區、孫吳縣、遜克縣3個省中藥材基地建設示范縣帶動作用,打造黑河艾葆中藥材種植示范園等6個中藥材示范展示園,開展種植試驗示范,集成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展示品種有金蓮花等18個道地藥材品種,面積1200畝。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18.4萬畝。
穩步推進漢麻及食用菌產業。推進孫吳縣漢麻產業發展,鞏固“孫吳漢麻”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叫響“中國漢麻之鄉”品牌。全市漢麻種植面積10.22萬畝。以愛輝區大兵、五大連池市明家、北安市黑森、孫吳縣金和等合作社、企業為龍頭,穩定食用菌生產規模,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1047萬袋。
黑土耕地保護扎實推進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黑河狠抓耕地這個農業要害,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生態農業建設成效明顯。2020-2021年度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93.3%,2021-2022年度為86.61%,全省排名第三。
落實黑土耕地保護措施。成立了全市黑土耕地保護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制發了黑土耕地保護工作方案等有關文件,建立完善全市黑土耕地保護工作推進、考核監督、依法嚴懲等機制。全市落實黑土耕地保護示范區面積212萬畝;落實耕地輪作試點面積137.5萬畝。
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序推進。2021年,全市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8個,總投資83693萬元,建設任務68.19萬畝,建設規模和投資再創新高,位居全省第四。截至目前,完成工程任務71.25萬畝,完成率104.49%。
面源污染治理不斷加強。全面實施農業“三減”行動,建設農業“三減”基地346個、面積407.8萬畝,示范帶動全市科學使用農藥、化肥。全市建立縣級貯運站3個,村級回收站(點)608個,建立回收倉(桶)493個,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677.7噸。
種業發展高質量推進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無可取代的,市六次黨代會以來,黑河種業發展高質量推進。
加快種業科研成果轉化。“中國大豆生育期組零點標識”在省農科院黑河分院落成,確定“黑河43”的生育期組歸屬為0.0,成為國際大豆生育期組零點標準品種,為中國接軌國際大豆生育期組分類標準奠定基礎。
提升區域繁育基地繁育能力。黑河有五大連池市、北安市、嫩江市3個國家區域性大豆良種繁育基地,數量為全國1/3、全省1/2。推進五大連池市實施國家大豆種業現代產業園區項目,爭取建設資金支持企業種源核心基地建設和提升加工倉儲、檢驗檢測、科研、制種監測能力。
壯大良種繁育企業。全市現有黑龍江省圣豐種業等種子生產企業4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落實種子生產基地面積241萬畝、產量40萬噸。大豆種子生產企業45家,落實種子生產基地面積230萬畝、產量36.8萬噸。
墾地全方位合作不斷深化
全市落實對標農墾技術示范核心區32.8萬畝,輻射面積384.6萬畝,帶動推廣高蛋白大豆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大豆“壟三”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等12項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2220.78萬畝次。黑河還與北大荒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共建協議,圍繞打造北安和嫩江區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域農業綜合服務、綠色有機產業、黑土地保護等內容,開展全方位全產業鏈合作。
農技推廣能力持續提升
黑河積極推進中國農業科學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建設中國農業科學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科技園區。加強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配合蓋鈞鎰院士團隊在黑河愛輝區西崗子鎮坤站村建設現代大豆研究院大豆突破性品種精準設計和種質創新及示范基地,展示高產優質品種13個,鑒定不同熟期品系77個。
開展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科技成果轉化“伙伴行動”。50位全國知名農業專家齊聚黑河,深度破解大豆產業技術,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道。全市共創建“千畝方”示范基地6個,“百畝方”示范基地65個,畝產均超過200公斤。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提升打造“五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示范網絡,全市建設科技示范園區92個。與省農科院合作實施低溫脫脂豆粉專用大豆品種生產技術、肉牛綠色高效養殖及種養循環技術、中藥材綠色生產示范等項目16個。
數字農業建設卓有成效
“極境寒養”農業大數據中心與華為、聯通等高新技術企業共同建設數據展示中心、數據機房、數據分析系統,實現數據本地存儲分析,已接入嫩江市、愛輝區田間傳感器221個、輻射監測土地面積50萬畝。通過建設運營農業技術交易平臺、農業大數據分析平臺、農產品溯源平臺、農產品交易平臺、農業信用體系平臺,“極境寒養”農業大數據中心初步形成了黑河農業云產業鏈的架構基礎。嫩江市入選2021年全省數字農業示范縣,建設了1個數字農業指揮中心和29個“互聯網+種植業”高標準示范基地,實現智能種養、遠程監管等功能。(記者 劉增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