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国产AV精国产传媒-国产在线aaa片一区二区99-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人民日報看黑龍江2025

在綠水青山中雕刻金山銀山的年輕人(美麗中國)

2025年08月14日14: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畢施明

  李慧元(右)

  劉同濤(左)

  朱雪寧

  方舟(中)

  數據來源:生態環境部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安吉縣余村調研,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20年來,這一重大理念在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上不斷深化拓展,指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從生態財富到經濟動能,“點綠成金”的實踐路徑越走越寬廣。當接力棒傳遞到年輕一代手中,一幅嶄新的美麗中國畫卷正徐徐展開。本版推出特別報道,關注在綠水青山間播撒智慧與汗水的年輕人,看他們如何勇于探索、不斷創新,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編者

 

  湖北宜昌,新材料研發人員畢施明——

  “我在化工企業開發綠色產品”

  本報記者  范昊天

  位于湖北宜昌市猇亭區的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沿江綠化帶郁郁蔥蔥,距此不遠處的實驗室大樓內,興發集團有機硅新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80后畢施明,正和同事進行有機硅新產品開發。

  宜昌是長江中上游的分界處,化工產值曾占當地工業產值近1/3。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化工產業也給當地帶來環境惡化、水質超標等問題。

  近年來,宜昌大力推動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精細磷化工企業興發集團是最早啟動污染治理和轉型的企業之一。

  “我在化工企業開發綠色產品,這是以前從沒想到的事情。有機硅是一種新型高分子化工材料,不僅可以作為航空航天等領域尖端技術的特種材料使用,還能廣泛應用于建筑、紡織、汽車、醫療等領域。”畢施明介紹,生產有機硅的關鍵材料,是公司的磷化工副產物氯甲烷,以前沒有相關處理技術,只能按廢品外銷,還要承擔大量運費。如今改進工藝、變廢為寶,有機硅被做成光擴散劑、硅氣凝膠等多種產品,去年僅硅產業板塊銷售收入就有近60億元。

  “為了保護長江生態,2018年以來,公司全面封堵沿江排污口,拆除搬遷煤庫、草甘膦膜處理車間等沿江32套化工生產裝置。”畢施明介紹,公司還對騰退出來的岸線進行植樹復綠;重點推進工藝改進和環保提升,園區污染物綜合排放削減30%。

  為了治理污染,企業付出了很多努力,也迎來轉型契機。近年來,興發集團大力開展技術攻關,加快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將主導產業從傳統磷化工切換到微電子新材料、有機硅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賽道,開發出食品級、醫藥級、電子級等15個系列591種新材料產品。

  “過去我們主要做有機硅單體和基礎聚合物,2020年以來,我們開始做下游產品,不斷改進配方、優化各類材料配比,開發出有機硅泡棉、氣凝膠氈、有機硅合成革等新產品。”畢施明打了個比方,“就像以前只做面粉,現在做各種包子、饅頭,附加值更高。”

  

  寧夏銀川,酒莊管理人員李慧元——

  “我在閩寧鎮做品酒師”

  本報記者  張  文

  葡萄熟了!驅車行駛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的葡萄園內,紫色的葡萄鮮艷待摘。

  “今年又有好收成!”坐在副駕的李慧元難掩興奮。

  “現在,我在閩寧鎮做品酒師。”90后的他,在這片土地長大——1999年,李慧元跟隨父母從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西吉縣農村搬遷到此。大家打機井、建水塔,通過揚水工程引來黃河水,通過栽培菌草、種植葡萄加快全鎮綠化。

  “戈壁上遍布碎石,種葡萄需要一寸寸刨開堅硬的砂石層,挖出種植溝。”李慧元回憶,那時,年幼的他放學后就去綠化現場給大人送水,“放眼望去,干部群眾拿著鎬頭鑿地,虎口都是血印,但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說笑,沒人喊疼。”

  從造林固沙到改良土壤,從培育種苗到拉網滴灌,閩寧鎮從一片荒灘逐漸變成綠洲。2010年前后,閩寧鎮開始大規模推廣釀酒葡萄種植。

  “這里位于賀蘭山東麓,具有適宜釀酒葡萄生長的優良自然條件。”李慧元說,葡萄種植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增收致富,昔日的荒灘戈壁變成綠意盎然的葡萄長廊,吸引外地客商來此投資開設酒莊。大學畢業后,李慧元回到閩寧鎮,成為一家酒莊的管理人員。

  酒莊的封裝室里,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紅酒裝瓶、封箱。李慧元告訴記者,在此務工的村民,逐漸成長為掌握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的技術工人,有的還成為釀酒師或品酒師。李慧元4年前通過考核,成為一名二級品酒師。他的父母也在這座酒莊務工,“鋤草、疏花、疏果……老兩口在這里務工,能增加不少收入。”李慧元說。

  隨著生態修復、防沙治沙、農田林網等工程的推進,閩寧鎮綠化覆蓋率已達35%。2023年,該鎮入選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目前,全鎮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7.5萬畝,形成集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以及包裝、倉儲、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全鎮葡萄酒綜合產值達29.6億元。

  這段時間,座座葡萄酒莊引來大批游客觀光。

  李慧元介紹:“我們正打造葡萄酒觀光深度游項目,讓閩寧鎮的綠色發展故事更加出彩。”

  

  黑龍江伊春,農家院店主劉同濤——

  “我在林場經營農家樂”

  本報記者  郭曉龍

  8月中旬,小興安嶺腹地,黑龍江伊春市溪水林場。

  正午的陽光灑滿山林,在“養順農家院”,熱鬧的景象更顯紅火。80后掌勺人劉同濤站在3口大鍋前,鍋鏟翻飛,紅燒魚的醬汁咕嘟冒泡。院子里,幾張圓桌坐滿了游客。

  這般熱鬧光景,是劉同濤的父親、73歲的劉養順未曾想過的。“我爸半輩子都在伐木,那時扛著油鋸進山,一天放倒幾十棵樹是常事。”劉同濤回憶道。

  伐木,曾是林區人賴以生存的飯碗。2013年底,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不砍樹,靠什么吃飯?”整個林場一度陷入迷茫。

  轉機,就蘊藏在他們守護的這片綠水青山之中。

  停伐后,溪水林場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轉型發展森林旅游。2016年,劉同濤和父親下定決心:利用自家緊鄰溪水國家森林公園的優勢,開辦農家樂!

  創業伊始,很難。老房子狹小,條件簡陋,劉同濤和父親在倉房外搭了個棚子,建了間小廚房,湊起9張桌子。掛上手寫的“養順農家院”木牌后,他心里直打鼓:“這能行嗎?”

  好山、好水、好空氣,就是最響亮的招牌。加上自家拿手的東北農家菜——紅燒魚、排骨烀豆角、貼餅子……小院一開張,就吸引了不少游客。

  “咱這好日子,都是托了這片青山的福。我在林場經營農家樂,頭一年就遠超曾經的收入,去年接待了1萬多名游客,這在過去都不敢想!”劉同濤說。

  父親常說“日子好了不能忘根”,自家灶火旺了,劉同濤的心還念著鄰里,傳手藝、幫謀劃。

  短短幾年,溪水林場變了樣。農家樂和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今增加到40多家,形成了一條遠近聞名的“溪水農家院一條街”,劉同濤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經營者。

  隨著停伐后森林管護力度持續加大,溪水林場森林覆蓋率提升至84%,活立木蓄積量達126萬立方米。水更清、山更綠,狍子、野兔時常出現,河里的魚也多了起來。

  傍晚時分,游客散去,農家院安靜下來,劉同濤和父親坐在屋檐下休息。父親的話,劉同濤銘記于心:“守好林子,就是守住了子孫后代的飯碗。”

  

  江蘇徐州,景區講解員朱雪寧——

  “我把采煤塌陷地的變化講給游客聽”

  本報記者  姚雪青

  船行池杉林間,清新空氣撲面而來;成群野鴨、水雉,在淺灘上覓食……

  在江蘇徐州市賈汪區,這個暑期,潘安湖到馬莊村的游船航線,從每天三五趟增加到二三十趟。

  “各位游客,我們即將駛入潘安湖濕地公園的生態濕地保育區。”“船娘”朱雪寧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但她樂在其中,“游客來了、收入多了,越忙越開心。”

  工作在景區中,生活在畫卷里——這是朱雪寧以前不曾想象的。“我把采煤塌陷地的變化講給游客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就是見證者、親歷者。”朱雪寧說。

  90后朱雪寧是土生土長的賈汪姑娘。在這座“煤城”,一度有大小礦井226對,累計出產原煤3.6億噸。“長期開采,采煤塌陷地很多。”她說。

  前些年,外出打工的朱雪寧放假回家,好友約她爬山。她原以為,采石后的荒山沒啥可看的,沒想到,鄉親們在石頭縫里栽樹,荒山披上綠裝。同時,賈汪區對潘安湖采煤塌陷區實施治理,潘安湖、鳳鳴海從采煤塌陷地變為湖面,她一時看呆了。

  “家鄉變得這么美,我要留下來。”朱雪寧到當時還未開園的景區求職。經過培訓,她在潘安湖濕地公園開園后上崗,成為景區第一批“船娘”。

  剛開始,游客多來自本地——村民都想看看家鄉的變化;漸漸地,來自江蘇省內其它地方和山東、河南等地的游客多了起來。

  朱雪寧的工作,最初是單純開船,隨著外地游客增多,她忍不住向大家介紹潘安湖濕地公園的來歷。從兩三句話到一路上講不停,她沒有固定講解詞,講的都是自己和鄉親們的故事,游客很愛聽。

  游船行駛在湖面上,朱雪寧向游客講述濕地公園生態正越來越好:水質達Ⅲ類,有200余種鳥類、40多種魚類。

  2014年,潘安湖濕地公園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4年,景區接待游客近3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1700萬元。許多人或在景區就業,或在景區周邊開農家樂、辦民宿、縫香包。“收入穩步增加,每月能掙5000元。”朱雪寧說。

  夜幕降臨,潘安湖邊的神農碼頭,歌舞、美食吸引不少游客。白天開游船,晚上來幫忙,朱雪寧知道,“紅紅火火的夜經濟,也是好生態拉動的。”

  

  福建武夷山,“新茶人”方舟——

  “我在茶園‘科研式’種茶”

  本報記者  施  鈺

  福建南平市武夷山市星村鎮大坪洲生態茶園里,一壟壟茶樹綿延成片,分外青翠。

  “老一輩種茶憑經驗,如今,我在茶園‘科研式’種茶。”90后方舟是星村鎮星村村人,2016年,學習大數據分析專業的他留學歸來,進入外公、母親兩代耕耘的茶園,成為一名“新茶人”,推進生態茶園建設、研發創新茶葉生產技術。

  行走在大坪洲生態茶園,各壟茶樹前都有茶樹品種標識牌,茶樹間還種有大豆、油菜等。“我們按品種、種植時長等劃分標準,將茶園中上百畝區域改造成多個種植區塊,以便不同科研機構能直接開展對照實驗。”方舟介紹,2021年開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在茶園開展27個綠肥品種的種植實驗,“茶園既兼顧生產需求又滿足科研需要,管理全過程還能實現數據化記錄。”

  “建設生態茶園,就是要通過科學種植方式,完善茶園生態循環圈,保護環境的同時,提升茶葉品質。”在方舟“科研式”種茶的努力下,茶園探索出不少生態種植方式——使用有機肥之外,種植大豆、紫云英、花生、苜蓿等提升土壤肥力;回收制茶廢棄的茶葉梗,鋪在茶園地里,抑制雜草生長、增加土壤肥力;種植桂花、銀杏等,調節茶園氣候,吸引害蟲天敵……方舟發現,茶園的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茶葉品質也不斷提升。

  在星村鎮,方舟所在的茶業公司已建成5000多畝示范性生態茶園,帶動周邊2萬多畝茶園及4000多戶農戶生態種植,助農增收1000多萬元。

  種茶講科學,制茶也有“新玩法”。

  茶葉搖青機器人、智能采茶機、烘焙設備……方舟還與多個研究團隊合作,運用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技術,研發多款機械設備,這些項目都已處于試驗階段。“我們研發設備的過程,是對老一輩茶人傳統智慧的數據采集、梳理和量化,也是對生態茶園的傳承。”方舟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08 版)

(責編:趙爽、于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跟著鏡頭看“大貓”00:20
  • “動車醫生”來“體檢”00:26
  • 退休“掌上辦”太“得勁兒”了01: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