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兜牢民生底線 傳遞城市溫度

“多虧了社會救助政策,幫我們家渡過了難關。”提起這些年享受的救助,家住東風新村的低保戶張阿姨感動不已。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十四五”以來,大慶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社會救助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連續完善政策體系,提升服務效能,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一張覆蓋廣泛、分層分類、精準高效的社會救助“暖心網”越織越密,切實兜住兜準兜好了基本民生底線。
“大救助”格局基本成型,分層分類精準施救
“十四五”期間,大慶市構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大救助”格局,實現了從單向救助向綜合救助、從單純收入型救助向兼顧支出型救助的轉變。目前,全市動態監測、精準幫扶各類困難群體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人口、防返貧監測對象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人口共計6.73萬人。
分層分類救助體系日趨成熟。大慶市創新性地根據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將困難家庭精準劃分為核心、中間、外圍三個圈層,實施分層管理、分類施策。目前,“核心圈層”包括城鄉低保對象30348戶47540人、特困人員7719人,可分別享受25項和22項政策待遇。“中間圈層”包括低保邊緣家庭6826戶、10572人,剛性支出困難家庭208戶、314人,可分別享受19項和15項政策待遇。“外圍圈層”主要依靠臨時救助,2021年初以來,累計臨時救助達28748人次。這種分層管理、分類施策的模式,確保了救助資源更精準地投向最需要的群體。
保障標準“連增”,城鄉差距持續縮小
讓困難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保障標準是關鍵。“十四五”期間,大慶市建立了社會救助標準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增長機制,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跑出了令人矚目的“連增”紀錄。城市低保標準實現“二十一連增”,提高到800元/人月,位列全省第二。農村低保標準實現“二十連增”,位于全省第四。
尤為顯著的是,農村低保標準占城市低保標準的比例從“十四五”初期的60%提高到了75%,城鄉低保標準差距進一步縮小。
特困人員保障同樣有力,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基本生活標準按城鄉低保標準的1.3倍確定,全護理、半護理、全自理照料護理標準分別與最低工資聯動上漲。
體制機制日益健全,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制度是保障,落實是關鍵。“十四五”期間,大慶市不斷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市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和縣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全面建立,部門協同和資源統籌能力顯著增強。
服務效能提升直接惠及群眾。審核確認提速,自2022年起,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全面下放至鄉鎮(街道),審核確認時限從30個工作日壓縮至20個工作日,鄉鎮和街道主體責任進一步明確,社會救助人員配備得到加強,審核確認時限明顯縮短,社會救助對象認定精準度進一步提升。推廣使用“暖心牽掛雙清單”,梳理形成102個辦事事項和服務指南嵌入政務平臺。探索“網格+社會救助”,通過“一網統管”平臺實現救助線索高效閉環處置。2024年,在全省首創社會救助領域“一事一議”制度,用于解決“合情不合規”的疑難個案,有效破解基層“不敢救”、“不會救”難題。
兜底脫貧成果鞏固,動態監測幫扶有力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是“十四五”時期社會救助的重要任務。大慶市持續開展脫貧人口和防返貧監測對象數據比對和摸底排查。2020年,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兜底一批”任務;2021年起,積極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截至目前,全市10536戶20793名脫貧人口中,農村低保4459戶7937人,農村特困795人,農村低保和特困人員占脫貧人口的41.99%;2060名防返貧監測對象中,農村低保對象1206人,農村特困人員32人,農村低保和特困人員占防返貧監測對象的60.10%,有力保障了脫貧群眾基本生活。
“十四五”期間,大慶市社會救助工作步履堅實,溫暖有力。接下來,大慶市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完善分層分類體系、推動“兩項政策”銜接、提高資源統籌能力、發展服務類救助、提升規范管理水平等重點任務,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讓救助體系更加健全、保障更加精準、服務更加高效、群眾更加滿意,為困難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為大慶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的民生根基。(記者 徐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