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縣:有機轉換結碩果 效益生態雙豐收

大豆種植基地內,大機械作業的轟鳴聲不絕于耳。
在依安縣太東鄉萬畝有機大豆種植基地的收獲現場,10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收獲。這里的合作社社員介紹說,今年的土地全部施用農家肥和有機肥,產量上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有機土地產出的農產品能夠賣上好價錢。目前,依安縣64000多畝有機轉換地塊的作物陸續成熟,正搶抓晴好天氣積極調配收割機械和運輸車輛,確保糧食顆粒歸倉。今年這種保護性的耕作方式讓黑土地得到了科學有效的利用,更涵養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依安縣依托北緯47度松嫩平原腹地的地理優勢,以打造“生態縣、有機糧,建設高端食材供應大廚房”和“北緯47度黑土有機食品第一縣”為目標,充分釋放407萬畝黑土地的優勢和潛力,全面推行保護性耕作模式,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保墑抗旱能力,空氣、土壤、水以及周邊環境全部達到有機標準。同時,在中科院的指導下,依安縣切實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舉全縣之力推進“黑土地保護示范基地”建設,力爭實現農民持續增產增收、經濟效益加速釋放和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的共贏目標。
太東鄉沿江村黨支部書記楊廣娟說:“我們村今年有機種植基地轉換10800畝,去年秋季全部進行了秋整地,據測產估算,玉米畝產在1200斤左右,大豆在400斤以上,明顯高于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地塊,品質還好。”
農民手捧“金豆子”,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聯合收割機里汩汩流淌著籽粒飽滿、色澤金黃的大豆粒。農民喜在心里、笑在臉上。太東鄉農喜農業種植合作社成員鐘長志笑意盈盈地說:“今年的黃豆真好啊,又是個豐收年。”
2021年,全縣規模經營土地達221萬畝,帶動實施黑土地保護及有機土地改良6.4萬畝;引進北緯47綠色有機食品公司,總投資規模達百億元;建設百萬畝有機食品種植基地、萬頭奶牛有機牧場、北緯47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園等3個項目,全力建設世界最大的有機食品產業集群,向建設全國“有機食品之都”的目標闊步前進。
今年,依安縣立足發揮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充分發揮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有機土地轉換,確保土地增產、農民增收。
“合作社今年種的是有機田,照往年的常規種植得高產一百四五十斤,一畝地增產200多塊錢。現在我們全村耕地全部入了合作社,一畝都不留,大豆收完就馬上開始整地、翻地了。”太東鄉新民村農喜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紅軍說。
今年以來,太東鄉把有機產業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中之重,春耕生產進度、效果、標準均好于上年,各種農作物全部播種在最佳豐產期。從目前田間收獲及測產來看,依安縣玉米畝產在600公斤,大豆畝產200公斤左右,全縣糧食產量有望突破135萬噸,是一個農業豐收增產年。面對來之不易的好年景,太東鄉科學組織合作社搶抓晴好天氣,全面搶收快收。
太東鄉黨委書記費日山介紹:“今年太東鄉有機轉換的面積是64000畝,其中52000畝玉米,12000畝大豆,今年雨量較大,但由于我們采取了科學的除草方式,有效控制了草荒,糧食產量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我們正全力以赴抓好秋收工作,先收大豆,后收玉米,采取一邊秋收、一邊倒地、一邊整地的方式,預計在十月末前,確保明年有機轉換的十萬畝土地全部達到待耕狀態,實現‘黑色越冬’。”(陳丹華、王木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